下士洪仲丘死亡,引發認識中暑致死的危機。擁有正確知識,你可以自救、救人。

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的下士洪仲丘案雖然真相還沒水落石出,但有件事我們現在就可以弄清楚,那就是對熱衰竭、中暑要有正確認識,以免錯失急救良機。

中暑會致命,熱衰竭不會

常聽到熱昏厥、熱痙攣、熱衰竭、中暑等名詞,這些都屬於熱傷害。如果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,卻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,很可能會造成脫水、電解質不平衡、散熱困難、器官受損而出現各種熱症候群。

在各種熱傷害中,熱昏厥算是輕症,例如學生站在操場聽訓一段時間後昏倒,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、內科教授朱柏齡指出,這種熱昏厥是因為人體對熱的環境不適 應,使得皮膚血管擴張而大量流汗(幫助散熱),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,因為大量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幫助散熱,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,發生暫時昏厥, 通常體溫不會明顯升高,只要趕緊將患者抬到蔭涼處保持平躺,很快自己就會醒過來。

另外,熱痙攣也算輕症。

當運動量過大、流汗多、水分及電解質流失,導致血中鈉、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,肌肉會收縮,引發疼痛、抽筋或顫抖,較常發生在小腿後方的肌肉群和腹部的肌肉 群,也可發生在其他劇烈運動的肌肉群,且可能連續發作,建議不要在高溫環境下從事太過激烈的運動,運動時間也不宜過長,朱柏齡提醒。

至於熱衰竭和中暑,常常被錯誤看待,尤其中暑的嚴重性往往被輕忽,危急性命。

從字面上看熱衰竭(heat exhaustion)似乎很嚴重,其實是指身體對過熱的反應,長時間曝露在高溫環境中,導致體內鹽分與水分流失,人類是恆溫動物,當外在環境溫度很高導 致體溫升高時,大腦下視丘的體溫中樞會發出指令,要皮膚血液循環增加,心臟打出去的血液輸出量也要跟著增加,如果血液容積不足,體內的血液會重新分配,使 內臟器官血液循環減少,皮膚血液循環增加協助排汗,把體內的熱帶出去,當內臟血液不足,會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,當腦部缺血時就會頭暈、頭痛、臉色蒼白,當 腸胃的血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噁心、嘔吐、吃不下,不過熱衰竭時通常體溫正常或微燒(核心體溫不會超過攝氏40度),「熱衰竭患者通常不會致死,除非不治療惡 化至中暑時才可能導致死亡,」朱柏齡說
文章來源自: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作者: 作者/林芝安 圖片/康健雜誌 | 康健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馨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